总共已有76人读过今天的经文!欢迎登入网站一起参加我们的读经计划!如果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
指引:
- 亚伯拉罕愿意在神面前做完全人(=无可指责),神就与他立约。今日依然如此:若有人愿意接受耶稣为他的主宰,他就进入与神的新约,做神的子民。
- 亚伯拉罕没想到他100岁时会生儿子-他以为神提到他儿子时指的是以实玛利 。亚伯拉罕对神的信心和认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有个成长的过程。
- 听到神吩咐行割礼后,亚伯拉罕当天就去行。唯愿我们也这样单纯地顺从主的引导!
- 亚伯拉罕热情接待远人,“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来13:2)。一弟兄见证:当年到内蒙乡下落户,那里的人不锁门,而且总在屋子内放一壶酥油茶,让路过的人享用。那种热情让他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不认识神的人尚且如此,基督徒更要操练热情待人。圣经明训: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罗马书 12:13)。
- 亚伯拉罕(为罗得)的祷告很经典,值得学习:
(1)求神怜悯,不要把义人与恶人一起灭掉。而且亚伯拉罕告诉神:那样做有损神的公义(其实神做任何事都是公义的,不过神知道亚伯拉罕的意思是要神怜悯罗得)
(2)锲而不舍地求:不是无理搅三分。对世界的东西,基督徒不能贪恋;但是对神赐的福,我们不要小气-神本来要给我们十分,我们拿了五分就欢欢喜喜地走了。那不是客气,不是谦虚,而是小信。诗篇81:10 (神对祂子民的话)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把你从埃及地领上来。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
回应或祷告:求主帮助你我随时都顺服主的引导,并且学习亚伯拉罕为这个世代代求。
“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裏,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創世記 18:14
圣经描写亚伯拉罕夫妇听到神应许之后的心理活动真是非常真实而又可爱的。神没有责备,却再三申明在人看来不可能的应许。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人的信心,认识真神。让我们常常思想神的应许,经历神的大能。
神是全權、信實的神!祂所出的話的,決不徒然返回。是神與我們立約,不是我們與神立約。完全是神的恩典。那亞伯拉罕"作"了什麼呢?是割禮麼?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不過是「立約的證據」。割禮不是成就約的條件,乃是藉外在的割禮,表明裡頭的身分-我們是屬神的,是約中的民。所以,「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6:15)主啊!求祢讓每一個受洗歸入主名下的,清楚明白,不是洗禮叫他得救,乃是十字架的救贖恩典。得救的確據不是受洗證書,乃是聖靈的記號,標註我們是新造的人,是屬主的人。
“得救的確據不是受洗證書,乃是聖靈的記號,標註我們是新造的人,是屬主的人。”,阿门????
“我 眷 顾 他 , 为 要 叫 他 吩 咐 他 的 众 子 和 他 的 眷 属 遵 守 我 的 道 , 秉 公 行 义 , 使 我 所 应 许 亚 伯 拉 罕 的 话 都 成 就 了 ”(创世记18:19),感谢主借着祂的话提醒祂的儿女????
这段非常精彩。创世纪的作者是谁呢?他明明可以一笔带过,“亚伯拉罕为城中的义人,就向耶和华祈求,不要毁灭那城。”然而这段的行文,却极尽详细、甚至重复。也就是说,这段话一定是很重要的。感谢神!那这段话的心意是什么呢?求主教我!
今日导读的5(2)说得很好!这似乎直接回答了我的问题,感谢主!
亚伯拉罕为所得瑪向神总共带求了6次,第一次是为所得瑪如果有50个义人代求,第二次是45人,第三次是40人,然后依次是30,20,10。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最先开始是以5人递减的方式代求,后来就变成每10人递减的方式代求,最后一直递减到10个义人,而后亚伯拉罕就停止了代求。亚伯拉罕如何是知道再不能往下代求了?
我试着回答一下。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数字今天哪怕是15,5, 3, 2,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应该不是magic number。也就是说,不存在某个底线数字,亚伯拉罕说出来后,耶和华说,不行!你这贪心的小人。因为耶和华知道亚伯拉罕的心。亚伯拉罕也知道耶和华的心。所以数字并不重要,也没有所谓不能向下代求一说。
耶和华看亚伯拉罕为义,乃是因亚伯拉罕相信神的话,神所说的他都去遵守。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立的约也包含了我们。“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创世纪 17:4)” “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 (创世纪 18:18)” 我们也要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
耶和华满有怜悯,祂可以为10个义人而不降下祂的惩罚。我们不能因此而放肆,乃要警醒,知道即使人少,但遵耶和华的话行的人是可以影响整个城的。求主坚固我们,赐我们信心与力量。感谢主!
耶和华有怜悯,但耶和华更是公义,圣洁的神。我个人认为祂因十个义人而不惩罚那城,乃是因十个义人可以影响那城,使人认罪悔改。神的怜悯是给罪人悔改的机会,并不是放纵。“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彼得后书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