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已有10人读过今天的经文!欢迎登入网站一起参加我们的读经计划!如果忘记密码,请联系我们。
指引:
出15-16
- 蒙神大能的拯救,以色列人唱歌赞美神。我们每天都活在神的恩典里,应当天天感恩。早晨起来时唱小敏的诗歌《走进新的一天》心里会充满感恩喜乐:http://www.zanmeishi.com/song/6466.html
-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是战士:我靠神刚强、喜乐、得胜。耶和华至圣至荣、可颂可畏,超乎万神之上。阿门!
- 神把玛拉的苦水变甜,应许以色列人:他们若听神的话,神会保守他们身体健康。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四十年,衣服没穿破、脚没肿(申8:4)
- 从埃及带出来的粮食用尽了,百姓开始埋怨摩西、亚伦不该领他们出埃及。其实是神领他们出埃及的。不要轻易地怪罪领袖们,以免怪罪神。即使做了错误的决定也不要互相埋怨,而是共同寻求神的引导。埋怨从来不解决问题,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 “安息日”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圣经里:六日收吗哪,第七日休息(安息日的根源来自神造天地)。
- 有人不听神的吩咐,有把吗哪留到第二天的,有安息日照常做工的。神责问摩西。会众不守规矩,领袖有责任。我们要多为教会的领袖祷告-他们面临自己的挑战,还肩负带领教会的重任。
回应与祷告:神啊,求你保守教会的领袖,在凡事上有你的带领和智慧!
以色列人百姓刚经历了耶和华红海的神迹,赞美「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他。 (出埃及记 15:2)」祂用大能击碎仇敌,救赎祂的百姓。「耶和华阿,众神之中,谁能象你。谁能象你,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 (出埃及记 15:11)」「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 (出埃及记 15:13)」「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耶和华阿,就是你为自己所造的住处,主阿,就是你手所建立的圣所。 (出埃及记 15:17)」然而三天后就因为没有水喝而向摩西、亚伦抱怨,两个多月后再次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向往过去在埃及为奴的生活。人的罪性,健忘彰显无余,宁愿为了肉人体的满足夸耀为奴的生活,不愿意跟从神,走神带领的去应许之地的道路。以色列人前面刚刚赞美神将他们从为奴的埃及地领出来,「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 (出埃及记 15:13)」转眼就因为肚腹的不满足,抱怨是将他们从「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之地领出来受苦。明明在路上经历了神的云柱、火柱的引领,却在遇到难处时,就不相信神,反而抱怨神要他们死。人的罪性、为奴的惯性使他们都不能承受救恩与自由。我们同样经常也会向以色列人一样的健忘,当我们对金钱、权力、地位、健康的追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是否还会相信神,跟从神,走神带领的道路?我们是否真正认为我们得到的救恩是最宝贵的?
「耶和华在那里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在那里试验他们,又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你神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 (出埃及记 15:25-26)」神要以色列百姓能够听神的话,留心神的诫命,遵守神的律例,然而作为亚当的后裔,继承了亚当的罪,因着肉体的私欲,就是不愿意遵守神的话。神通过摩西吩咐他们「所收的,不许什么人留到早晨。」结果就是有人「不听摩西的话,内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虫变臭了」;神通过「摩西说,你们今天吃这个吧,因为今天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你们在田野必找不着了。六天可以收取,第七天乃是安息日,那一天必没有了。 (出埃及记 16:25-26) 」然而「第七天,百姓中有人出去收,什么也找不着。 (出埃及记 16:27)」这就是人悖逆的本性,使有些以色列人漠视摩西的一再警戒,存贪婪、侥幸的心,不愿听从神的吩咐守安息日。我们基督徒现在也是否会有这样悖逆,因着我们自己各样的私欲而不愿意在安息日敬拜主呢?求圣灵提醒我们,在我们犯错时责备我们。
「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直到进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 (出埃及记 16:35)」彰显了神的怜悯、恩典与丰富的供应,信靠神的人必不致羞愧。倚靠神的,神必带领与保守。
抱怨还是信靠?~ 旷野中的选择
仅仅三天,敬拜便让位于抱怨。神的百姓在红海边高声歌颂:“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出15:2),可当他们来到玛拉,看见苦水时,那诗歌的音符尚未散去,抱怨的低语已然开始。他们见过神使海水分开,却无法相信祂能使苦水变甜;他们见证了埃及的毁灭,却仍怀念埃及的肉锅。人心的健忘是惊人的,信仰的试炼往往在最微小的不便面前显露真相。
玛拉的水苦涩,正如人生中的试炼。神并未让他们立刻找到甘泉,而是容许他们的渴望化为失望。为何?因为我们往往需要经历苦涩,才能意识到真正的满足不是来自环境,而是来自神自己。祂将我们的期待变成苦水,正是要我们学习转向祂,发现唯有祂的恩典才是甘甜的。
抱怨是一种属灵的短视。它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不适,却忽略了神的信实。在旷野中,以色列人不断怀念埃及,但他们忘记了埃及的奴役。他们的胃记得肉锅,却忘记了锁链。他们的情绪被当前的饥饿左右,却没有选择信任神的供应。难道神会把他们带出来,只是为了让他们死在旷野?如果昨天祂能分开红海,今天祂就不能提供食物吗?
这种属灵的健忘并不陌生。我们是否也曾因神的恩典而喜乐,却在下一个困难来临时陷入忧虑?我们是否不自觉的将神视为手段,而非目的?我们是否希望祂解决问题,却不愿意信靠祂的时间和计划?然而,神的爱并非总是让我们感到舒适,但它始终为了我们的益处。旷野中的苦水、天降的吗哪,皆是神信实的提醒——祂不仅拯救我们脱离奴役,也要教导我们如何信靠祂而活。
通往应许之地的旅程,并非平坦的大道,而是穿越旷野的道路。这旅途,或遇苦水,或感饥饿。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让抱怨取代信靠,还是让信靠胜过抱怨?以色列人在旷野中不断被提醒,他们不是靠食物存活,而是靠神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语(申8:3)。
所以,不要害怕苦水,它不过是信心的操练;不要忧虑旷野,它不过是信心的课堂。今日的苦水,明日必能成为甘泉;今日的旷野,终必成为进入流奶与蜜之地的驿站。默然倚靠,耐性等候,看神如何在你的生命中显出祂的荣耀!
反思:你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旷野”?
– 相信旷野只是过渡,神的应许不会落空;
– 依靠神每天的供应,而非焦虑未来;
– 旷野不是绝境,而是信心的考验;
– ……
祷告:
天父,在旷野中,赐给我们信心不动摇;在困境中,帮助我们信靠不抱怨;在等待中,坚固我们相信祢的应许必成就!奉耶稣基督的名祈祷,阿们!
叫苦水变甜的树/时光
【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
(出埃及记 15:22-25 和合本)】
这段经文有种别样的韵味,因了这棵树。这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被神拣选,抛入水中,成为使苦水变甜的缘由。这不是树的常规打开方式。除了创造万物也随心支配万物的神,我们绝不会有如此妙想。所以我们首先从中看到的是,神做事不拘一格,充满出人意料的创造性。
那么真的是这棵树叫水变甜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中有人如此做,一定会被看成疯子或傻子,看为不可救药的愚拙,因为完全违背常识。
但神是常识的主。别说扔进一棵树,就是什么都不扔,水也还是可以变甜。因为叫水变甜的本不是任何有形之物,而是神无形之手。
那么为什么神会要求这些形式呢?就像明明祂自己就可以叫磐石出水,却非得让摩西先拿杖击打磐石;明明祂自己就可以叫红海分开,却非得让摩西向海伸杖;明明祂自己就可以施行医治,却非得让摩西举起铜蛇,叫百姓仰望之……
我觉得,第一,这是神在做事以先,祂所要求的人的顺服;第二,神喜爱与人同工。从旧约到新约,处处贯穿着这样的宗旨,比如主耶稣用唾沫和泥抹瞎子的眼睛,又叫他到西罗亚池子去洗,他一洗就看见了。但真的是这些泥巴和池水的作用吗?当然不是;第三,神在赋予祂的仆人权柄,让这些具体的动作当众引发神迹。任何军队都需领头羊,不可群龙无首,对浩浩荡荡的两百万人来说就更是如此;最后,这根木头恰如十字架,人以为愚拙,却是神的智慧,带着神拯救的大能。以色列人走了三天没水喝,这由苦变甜的水就是他们的救恩。
主耶稣的十架恩典也正像这样的一棵树,当被置入生命的苦水,生命就变为甘甜、喜乐和自由。
出埃及至此,我们已清清楚楚看见一个模式:遇见缺乏,百姓抱怨,摩西祷告,神出手解决。
我们不需问,这个摩西,明知这是群不靠谱的百姓,为啥不勤快点儿,在缺乏之初就求告神,为啥断水三日他们开始怨声载道了才求告,难道神不是立竿见影就解决了问题吗?
我们需要从中看见的是,跟随神不代表不会遇见难处。困境依然会有,甚至神会忍心看我们在苦难中受煎熬,不会第一时间为我们开路。
但不同于世人的是,神儿女有祷告的权柄,可以随时支取神的大能,让祂所预定的恩典在祂的时间、以祂的方式临到我们。
神向我们所存的不是襁褓式的爱,要事无巨细地先行铺路,把人变成不知人间疾苦的巨婴;相反,祂乐见我们在风口浪尖飞翔,成为勇敢坚强的海燕,荣耀祂的名。祂所量给我们的困难也一定不会超出我们所能承受。
人生本是玛拉,却因有了十字架这棵世人看为愚拙的树,便由苦转甜,令人甘之如饴。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
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诗篇 34:8 和合本)】 ✝️
02/05/2025 晨
從瑪拉到以琳
紅海岸邊得勝戰歌的歡呼喜樂,還是敵不過瑪拉水泉的苦澀,百姓立刻發怨言。然後,摩西向神禱告,[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照理來說,此時當有驚呼的讚歌,歌頌耶和華將苦水變為甘泉。可是,百姓似乎無動於衷,在喝足之後,擦擦嘴就走了。為什麼神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到這瑪拉苦水?25節的後半給出了答案-「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試驗他們。」不要忘了,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可不是要出來野餐或只是搬家,乃是要去「祭祀耶和華我們的神。」並且這個祭祀不是只燒香拜拜而已,乃是神要向人顯現,要賜給神百姓律例、典章。所以,這個苦水變甘泉的神蹟,原本可以用來顯出神是恩典的神,應證神的命令。但百姓的冷漠與頑梗,使得這個神蹟無人注意,甚至他們是否真的聽見神的律例、典章,都叫人懷疑。在瑪拉之後,以色列人又到了以琳十二股水泉,那裏甚至還有七十棵棕樹可以遮蔭。照理來說,此處當有感謝的歡呼。但是,百姓看了之後,視為理所當然,仍然面不改色。甚至之後就開始埋怨沒有吃的。所以,人若沒有敬畏的心,就算神向他說話,施行神蹟,人仍是眼瞎耳聾。求神施恩憐憫,賜我屬天的眼光,敬畏的心,能隨時聽見神的話語,看見神奇妙的作為,跟隨神的帶領。
小知识:神吩咐以色列人每天按着各人的饭量,为帐篷里的人按着人数收起来,各拿一俄梅珥。(出16:16)这一俄梅珥有多少呢?根据本章36节,一俄梅珥是伊法十分之一。一伊法大概是22升,所以一俄梅珥大概就是2.2升。相信这么多吗哪(长得像芫荽子、白色、滋味如同掺蜜的薄饼)足够一个人吃饱。这让我们看到,神会供应每个人每天的需要,就像「主祷文」里所祷告的“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一样,因此让我们在日常需用上不忧虑,不贪心,信得过神都有供应。感谢赞美神!